杨绛曾说:“我和谁都不争,和谁争我都不屑。”
这句话背后,藏着通透的处世哲学。
人活一世,并非所有坦诚都能换来理解,所有光芒都值得炫耀。
人性本就是复杂多变的,不管多么亲近的关系,若是说话没了分寸,相处没了界限,迟早会引发一系列祸端。
杨绛用一生阅历,总结出的做人大智慧:藏,才是最聪明的处世之道。
图片
一、本事藏锋,避免招惹祸患
古人说"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"不是没有道理。
三国时的杨修不就是因为总爱显摆聪明,最后连命都丢了吗?
北宋宰相吕蒙正年轻时才华横溢,却因同僚嫉妒屡遭排挤。
他在《寒窑赋》里写道:"天不得时,日月无光;地不得时,草木不生。"
后来他学会藏锋守拙,终成一代名相。
就像我邻居李教授,退休十年邻居们才知道他是导弹专家——他把所有奖章都锁在抽屉最底层。
我认识的一位非遗传承人,从不对外展示全部绝活,每次只教徒弟七分本事,既保护了技艺传承,又避免"教会徒弟饿死师傅"的尴尬。
图片
二、心事封缄,防止授人以柄
三毛说过:“人与人之间,再亲密也要留一把尺子。”
心事更要像存钱罐一样严实。邻居王阿姨总爱在广场舞间隙诉苦,结果家里那点矛盾成了整个小区的谈资。
表姐阿芳的遭遇更让人唏嘘。她在公司跟要好的同事抱怨婆婆偏心,没过多久全部门都知道她家婆媳不和。
后来竞聘主管时,竞争对手故意在领导面前说:"她连家里关系都处理不好,怎么带团队?"
这正应了三毛说的"人与人之间要留把尺子"。
记得《红楼梦》里黛玉初到贾府时"步步留心,时时在意",连漱口水都要先看别人怎么用。
现代人手机里那些聊天记录,不也是另一种"口不择言"的见证?
去年某科技公司高管在私人聚会吐槽竞争对手,被人录音曝光后,直接导致公司股价暴跌。
图片
三、最智慧的活法:闭口修心,专注自我
最智慧的活法当如茶壶——肚大嘴小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楼下便利店王阿姨的故事。她总笑眯眯地听客人唠叨家长里短,自己却从不说私事。
有次我偶然发现她记账本上记满了贫困学生的资助明细,已经坚持了十二年。
问她为什么不说,她边理货边答:"说出来的善良就变味了。"
这不正是《道德经》"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"的智慧吗?真正的修为,都在静水流深处。
这让我想起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,讲究"藏而不露"。
就像杨绛先生在《我们仨》里写的:"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"
她晚年深居简出,却留下无数精神财富。
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老李,二十年来风雨无阻,最近才被发现是退休的八级钳工,家里收藏着几十项发明专利。生活就像下围棋,真正的高手都懂得"留气"。
表妹刚工作时把职场困惑全发在朋友圈,结果被领导约谈。
后来她学会在日记本里宣泄情绪,反而练就一手好文章。
两种活法,两种结局,让人想起杨绛在《我们仨》里写的:"世态人情,可作书读,可当戏看。"
图片
杨绛在百岁感言中说:“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最曼妙的风景,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。”
本事藏于心,方能行稳致远;心事封于口,才能自在从容。
藏与露之间的分寸,恰似旗袍的开衩——太高则俗,太低则板。
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修炼这种"闭口修心"的功夫,学会“藏”,是为了更好地“守”:
守住内心的安宁,守住生命的尊严,守住那份不被外界轻易打扰的专注与从容。
愿你我都能在这纷扰世间,修得闭口之智,守住心底山河,转发分享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